传记|董仁亲:《红尘滚滚》选载一

0
分享到:

心中无“我”,我为人人。“我”是创造社会财富的动力,推动了社会向前发展;但“我”也是新旧社会的乱源。民族中兴的发展历史无不铭刻着时代的印记。“我”见证着她的襁褓初生与阵痛裂变。
——作者题记
股份钢厂的史章印迹
狼山石头造,中兴金银堆!这是人们和国际友人纷纷对“中兴股份公司——南通特钢”的高度赞许与评价。这个成立于八十年代初、短短十余年间一跃成为国内名企和国际品牌,其极速飞跃上升的灿烂螺旋,是一次次脱胎换骨的涅磐跨越,产品与技术先后10多次填补国内空白,一次次书写着无缝大管领域的纷呈传奇,折射出中兴人和领头羊胸怀坦荡、心中无“我”、敢为天下先的精彩神话。
回望“南通特钢”变迁历史,却是那样的令人激荡与无比感慨,更有无言的惊叹!我在耄耋之年病痛双重交织中写下了我与特钢的2部长篇传记体书作。
还是先从相关报章的记载作为开篇吧。这是一个最有力、最有效的佐证,更是一个事实胜于雄辩的铁证。
【人物档案】董仁亲,男,生于1933年9月5日,江苏海门人。1958年出席全国青年积极分子代表大会,1960年出席全国文教先进代表会议,获得国家颁发的奖章,1960年著《毛主席著作闪金光》,由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曾任江苏省委委员、海门县委副书记、南通地委副书记。中共九大、十大、十一大党代表。
【正文】“愿像一头牛一样,吃的是草,产出的是奶。牛一生为人类耕耘,老了就献出自己的肉体。牛肉成为人们盘中的美味珍馐,磷骨滋养肥沃的土地,让青山长绿。能像牛一样地为别人付出自己的绵薄之力,人生才算没白活。”这是董仁亲79岁时在个人传记里写下的一段话。
在新中国成立后最困难的时期,他带领全村人发扬愚公移山的精神,修水沟、造农田,使中兴村逐步成为全国粮棉高产的一面旗帜;改革开放后,他敢为人先,带领全村转型,为全国闻名的“工业明星村”。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他创办的南通特钢厂,填补了国内耐高温大口径不锈钢无缝钢管的生产空白,至今仍走在行业发展前沿。
如今,90岁高龄的董仁亲身在三亚,“独在异乡为异客”,他常遥望东北方向,那是家乡海门中兴村,是他为之奋斗一生的地方。

棉粮实现双高产 建成农业先进村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全国掀起“农业学大寨”热潮,地处长江北岸的中兴村也不例外。在支部书记董仁亲的带领下,全村人手握铁锹,肩挑泥筐,经过几年艰苦奋斗,将九百多亩芦苇丛生、十种九荒的沙滩地开垦,改造为良田,并扩大耕地一百多亩,连年获得丰收。
为了发展集体生产,董仁亲把自己的自行车卖掉,给集体买小猪;生产队修水车缺木料,他把自己的柜子拿出去;为了扩大耕地,在经过调研,并经上级部门批准后,他第一个把自己的住房搬到江堤外边,几十户社员放下了顾虑,也跟着搬了家;在田间地头,他组织党员群众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用毛泽东思想武装头脑,提倡大公小“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有了基础农田,如何实现农业稳产高产?董仁亲告诉村民们要探索作物高产的规律,科学种田。他在棉花、水稻、玉米园装上温度计,立上毫米高杆尺,用于测量温差,掌握晴雨天及地表水高低对作物生长的变化与影响。从观测记录里,他发现,地表水下降到1.5米最有利作物生长发育结果。地表水越高,除水稻外的作物产量就越低。他得出结论——中兴的农田地势必须垫高。于是,董仁亲又带着全村人将地势低矮的田块垫高,将高地削平,使农田呈一个水准线;拓宽田沟、开挖总排水河,降低地表水及雨季积水水位;造灌溉渠,方便天旱时提水浇灌作物。
董仁亲带头日夜辛苦劳作,干活间隙坐在树荫下,吞几口干粮,下河再舀几口水喝,一顿饭就算吃好了。吃饭睡觉的时间能省,学习的功夫不能少。他将书籍放在床上方的木架台上,睡前总要读上一阵,并认真写笔记,他说,“知识贫乏,脑袋空白,是建不成社会主义新中兴的。”
中兴成立调研小组解码高产田块,董仁亲任组长。调研中发现有一块在水稻旁边的半亩棉田产量突破二百斤,而大片玉棉夹种田块亩产不到百斤。原来施稻肥的社员把剩下的小半包尿素施在了旁边的玉棉夹种地。三天后玉米收割,阳光直照棉花秧,光合作用加上肥料发力,这块地的棉花蹭蹭长。他们还发现施螃蜞肥的效果也非常好,棉花色绿叶厚枝高提早开花结蕾,摘棉也早了半个月。
苦干、实干加巧干,中兴村的棉粮实现了连年高产。到了收获的季节,广袤的田野里,稻香百里似翻金涛,白棉盛开如银海潮。村民们肩挑手扛,将粮食堆满仓。老百姓“手里有粮,心中不慌”,还向国家上交粮食。
1964年,中兴村粮食亩产双千斤,皮棉亩产双百斤,创造了奇迹!1967年被评为专区“大寨式”标兵大队。“学大寨赶中兴”,中兴成为全国粮棉高产的先进村。农业生产上的骄人业绩吸引各地的人涌去中兴村参观,当时政府为此还专门成立了中兴接待站。而董仁亲也因此被群众称为“海门的陈永贵”,被推选为中共九大代表。
农工副多元发展 打造“工业明星村”
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春风,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江海大地春潮涌动。董仁亲又一次勇立潮头,带领中兴村从单一的种植农业,走向农工副多元发展,办起了多家工厂。如果说发展农业解决了中兴人的温饱问题,那么,工业让中兴人的日子过得更加富裕起来。
原来只会拿锄头的农民,也搞起了工业技术。七八十年代的中兴村,铜带厂、电筒厂、冷冻厂、罐头厂、电熨斗厂等工厂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家家搞起了副业。村民们农忙务农,农闲务工,白天务农,早晚务工。比如中兴的铜厂,当时就是上海造币厂的定点供货商之一,专供镍白铜币板料,全国十多个省市的手表凿轮原材料633铜皮也是来自中兴。中兴的铜制电熨斗、铜电筒均是全国各大商场的热销产品。1982年,200多户人家,800多名村民的中兴村全村集体固定资产达350多万元,工农业总产值突破了千万元,中兴人尝到了改革开放的甜头。
优质的产品是众多企业纷纷选择中兴的重要原因。1980年初,金属压延厂车间为上海环球锁厂生产了一批镍白铜板,经检验对方认为产品虽然可以使用,但光洁度还差一些。村党支部书记董仁亲知道后,对这批镍白铜板作了“退货”处理,并组织全厂工人对照“重奖重罚”制度认真讨论,对车间四位负责人分别给予罚款200元和100元的决定。在董仁亲的严格要求下,中兴村逐步建立健全了管理制度,从抓产品质量入手,同时推行了浮动工资制和选用工人、选拔干部的制度,调动了职工的积极性。
当时,董仁亲还先后担任海门县委副书记、南通地委副书记,他放心不下村里,向上级申请,要有三分之一的时间留在中兴工作。组织和领导按规定要把董仁亲的户口迁入县里,拿公务员薪酬。董仁亲考虑再三,还是不愿离开倾注他多年心血的中兴,要求保留农村户籍。
工业发展了,务农人员跟务工人员的收入差距明显拉大了。董仁亲没有忽略这部分人的利益,他跟村干部说:“一个人富不算富,大家富才是真正富,共同致富始终是我们共产党人的奋斗目标。”后来,村党支部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出台了村办工业利润分配的新方案,他们按照家庭人口、集体固定资产和承包农田面积,折成若干股份,按股分配,确保兼农户、纯农民和没有劳力的老人都能从工业利润中享受到一定的实惠。1983年,中兴村工业盈利100多万元,村里拿出30万元“以工补农”,平衡各业收入,每户平均得到“补农款”1200多元。
“这种新的分配办法,像一条无形的纽带,把千百颗心紧紧连在一起,务农社员不仅安心农副业生产,而且关心和支持村办工业,他们有余款就往厂里投,厂里有了突击任务,他们就全力以赴,全村农工副各业协同发展,呈现了蒸蒸日上的新气象。”1984年2月10日,《中国社队企业报》刊登了通讯《江海平原上的工业村——海门县汤家乡中兴村见闻》,江苏省市记者记录下了当年中兴村发展盛况,并做此点评。6天后,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也播出了这篇见闻。
创一流不锈钢厂 “村城管都”美名扬
董仁亲没有满足于现状,他说,小打小闹没有多大出息,乡镇企业不能陷于低水平竞争,兴建国内一流的不锈钢专业厂,生产国家急需的大口径不锈钢无缝管材——这是董仁亲为中兴村找到的转型升级之路!
1986年深秋的一天,董仁亲在北京新华书店看到徐匡迪的专著《关于不锈钢精炼》。几经周折,他专程赶到上海寻人,“三顾茅庐”,终于见到时任上海工业大学副校长的徐匡迪。这位国家级冶金专家了解情况后,深深地被董仁亲的这股精神打动,热情地向他介绍国内外不锈钢产品的相关情况,建议他采用氩氧炉精炼不锈钢产品,可以填补国内空白。这个金点子一出,董仁亲如获至宝。之后,他和伙伴们在北京、上海、武汉、太原、广州等全国23个城市寻访重型炼钢厂,进行调研,咨询权威部门,求助行业专家。
1987年,南通市特种钢厂在中兴村成立,董仁亲担任厂里的经营决策组组长。为了专心发展企业,他早已辞去了地委副书记、海门县委副书记、中兴村党支书的职务。
七八十年代合伙经营办厂为中兴人积累了经验和资金,这一回全村人劲儿往一处使,集中力量办钢厂。村民们入“人头股”“贡献股”“农田股”“现金股”,作为分红的依据。“全体村民都成了企业的股东,人人是‘老板’,使村办企业乃至村级经济的兴衰与个人利益紧紧捆在一起。”1993年11月25日的《新华日报》刊登报道《崭新的机制 强大的活力——海门中兴村十年实行股份制的调查》,介绍相关经验做法。1993年,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到中兴村调研时,赞叹“小村办大厂,越办越兴旺”,并题词“筚路蓝缕,以启山林”。

办钢厂离不开一流的人才与先进的生产设备。来自国家冶金部钢铁研究总院、上海钢研所、鞍山无缝钢管厂、华东冶金学院等行业内顶尖专家,经验丰富的技术人员纷纷应邀来到了中兴村,提供指导与帮助。当时全世界只有3台450重型轧机,美国有1台,俄罗斯有2台。董仁亲希望能从俄罗斯买回一台,但对方开价太高,最终他买下了核心部件和重达十几公斤的设计图纸。后来,中兴特钢厂在此基础上成功仿造该设备。
天时地利人和,南通特种钢厂一举成为中国大型不锈钢管生产的龙头厂,许多特型钢管填补了国内空白,打破了国外企业的垄断。优质的产品不仅用于中国航天、石化、核电、满足国家建设需要,还出口日本、美国、欧洲多国,每年为国家节约2000万美元的外汇,效益可观。中兴钢管获得科技部科技进步奖。时任国家冶金部钢铁研究总院高级工程师俞元亮感慨:“在一个村建成了我国一流的不锈钢专业厂,这是我们没有想到的,而且规模这么大,技术起点这么高,建设速度这么快,这可以说是一个奇迹!”
2004年,72岁的董仁亲还在厂里忙着调试环形钢坯加热炉,常常从白天一直干到半夜。每次从炉子里出来,总是满身满脸的煤灰,工人们笑称他是“非洲来的工程师”。董仁亲干得很快乐,他说,“我是一头牛,不耕田就要生病。”
(报道采写:南通报业全媒体记者 王莉 图片为资料图片)
以下是当年各大报刊刊发由时任领导和媒体记者撰写的关于南通特钢实行股份制的调研报告和业绩报道。为便以了解实况,特摘选部分如下:
一、1984年《江苏社联通讯》第12期刊登施伟穆、王晓晖、倪建斌《思想大解放 农村经济大变样——海门县中兴村大办工业的情况》文章。
海门县汤家乡中兴村,位于扬子江畔,与崇明隔江相望。全村有275户人家,805个农业人口,398个劳动力,耕地1000亩左右。1979年曾被评为全国农业先进集体。三中全会以来,特别是近三年来,村党支部认真学习了党中央一系列关于农村工作的文件,彻底清除“左”的影响,坚决按照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办事,大胆进行改革,不断改革农村经济结构,千方百计引导农民打开致富大门。1980年以后,该村陆续办起了金属压延、家用电器、冷冻制品、不锈钢材、电镀等五个工厂。现在这个五十年代就遐迩闻名的老典型更焕发了新姿,充满了生机。1983年工业产值达5355600元,比1980年翻了四番半,占全村农副工总产值的92%;上缴税金567000元;人均净收入(不含家庭副业和其他收入)1150元,劳均收入2300多元,全员劳动生产率10200多元,接近于常州、南通两市的水平,成了“江海平原工业村”。1983年1月受到江苏省人民政府的嘉奖。
从1979年起,他们分三步,走上了农副工全面发展、农工商综合经营的路子。……在发展办厂的过程中,中兴村党支部采取了三项富有成效的改革措施,促使企业生机勃勃地向前发展。
中兴村从1980年办工业以来,生产有了很大的发展。但是,过去实行“高积累、低分配”的政策,群众并不把企业当作自己的事。为了使农民真正成为企业的主人,村党支部学习了国外办企业的有关经验,在广泛征求群众意见的基础上,于去年10月成立了“长虹股份公司”,负责经营工业生产。他们把原来由群众创造积累的集体固定资产金额折股到户,同时鼓励农民向公司现金投股,使全村农民成为企业的股东,又按股票份数,推选股票多的13户组成董事会,掌管公司的经营决策、财务管理、利润分配、人才招聘等重大事情。董事会下设正、副经理,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经理负责制。
……中兴村的长虹股份公司的成立,彻底改变了过去那种集体经济只是一种空架子的状况,真正把企业办成了农村新型的合作经济组织,显示了强大的生命力。农民当了“股东老板”,就把自己的利益和企业的利益紧紧地捆在一起,企业的兴衰与每个人都密切相关。农民向公司购买了大量现金股票后,既扩大了企业的流动资金,也使群众手中的钱变活了。现在,到年终时,只要董事会公布一下每张“享受股票”应得的金额和现金股票的利率,群众便可以持股票到公司领取红利。
……企业的高素质促进了产品的高质量。股份制企业的生气勃勃,大大增强了中兴村的经济实力,提高了农民的消费水平。1983年全村现有固定资产560万元,农民个人存款100多万元,加上流动资金,全村农民拥有资金总数达800多万元。农民的生活发生了惊人的变化,全村年收入超过1万元的农户占3%,5000元到10000元的占67%,3000元到5000元的农户占30%,不少家庭中各种新式家俱和高档商品一应俱全,有的农民还盖起了配有空调、电炉、卫生设备的小洋楼。老三件(自行车、手表、缝纫机)已被新三件(收录机、电视机、电风扇)所代替,彩色电视机也正在陆续进入农民家庭,中兴村的农民真正过上了梦寐以求的小康生活。
他们决心,继续深入进行改革,拓宽经济翻番的路子,立足于现有的基础,发挥自己的优势,把“长虹股份公司”发展为较大规模的企业,积极开发新产品,努力打开新市场,今后7年打一个更漂亮的“七战七捷”,到1990年,力争实现工业年总产值7000万元。
二、1985年国家计委《计划工作动态》第9期刊文《改革乡镇工业管理体制的有益尝试——江苏海门县中兴村组织股份公司的情况和问题的调查》(记者:佐牧)
这篇短文,属大题小做,想借一个实例,探讨一下我国乡镇工业管理体制改革的方向。
目前,我国绝大部分乡镇工业企业,名为集体所有制,实际上是乡镇所有制,村所有制。乡镇工业起步较早的省份,许多工业企业是在人民公社时期建设起来的,政社合一、政企不分的影响至今依然存在。为了增强乡镇工业企业的动力和活力,迫切需要寻求一种同集体所有制性质相适应的管理制度和管理办法。正是从这个意义上看,我认为中兴村组织长虹股份有限公司的经验是具有普遍意义的,值得加以重视。
“一九八三年十月改建股份公司,这一决策,据说是由于一次‘隔岸观火’的故事引起的。一次,一工厂不慎起火,不少群众采取冷漠态度,并不积极抢救。这件事引起了当地干部的注意,他们认识到,群众不积极救火,还口出怨言,说明群众没有把村办工业当成自己的财富。必须想出一种办法,使群众真正成为企业的主人才好。“长虹”股份有限公司就是在这一要求下经过多次酝酿建立起来的。全村所有的居民都成了公司的股东。红利按股分配。具体做法是……。长虹股份公司1984年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他们从实现利润120万元中,取出40万元按股票进行分配。现金股按股票票面价值的18.6%取得红利;干股则按股票票面价值的10%分红。集体收益按股票分红,把劳动群众的生产资料集体所有制落到了实处。”
如果把中兴村的股份公司体制同绝大多数乡镇企业的现行管理体制和管理办法做一对比,那就不难看出股份公司制度具有明显的优点:1、乡镇企业的所有权和经营权属于股票的持有者,属于过去的和现在的劳动者。乡镇企业不再是基层政权的附属物,从而进一步消除了政社合一的痕迹。2、村股份公司的积累仍属股东公有,利用公司积累扩大再生产或开办新企业,都会在实际上提高公司的股票价值,会提高公司股东的收益而不会同他们的利益相脱节,也不易再发生无偿调拨集体资产的问题。3、村股份公司把工业同农业的收益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承包土地的人同样能够分享工业的红利,这对稳定农业生产是很有好处的。

三、1986年《江苏社联通讯》第11期刊载中共海门县委书记陈惠仁的文章《中兴村股份制的实践及给我们的启示》——
我县中兴村自1983年改原来的大队所有制企业为股份公司后,在所有制问题上作了有益的探索与实践。
中兴村从1980年以来,在党的一系列农村政策指引下,不断改革经济结构。于1983年10月成立了“长虹股份公司”,后又更名为“飞宇有限公司”,企业实行了股份制。
股份公司发行两类股票:一类是“现金股票”,另一类是“享受股票”。……中兴村实行股份制以后,效果比较明显。首先,把企业办成了新型的合作经济组织,从经济制度上真正确立了劳动群众的集体所有制和劳动群众的主人翁地位。实行了股份制,农民都成了“股东老板”,可以持股参与分红,取得经济收入,这就从经济制度上承认了持股者——每个村民都是公司生产资料的、具体化了的主人。这样,把过去仅仅表达到文字上的“集体所有”具体分解到每个农户,既有了数的概念,又有了具体的利益分配,因此,实行这种股份制,比打破分配上的“大锅饭”更能激发群众的积极性,更能促使群众关心企业的命运和前途。
其次,融通了农村资金,加快了农民的致富步伐。随着乡镇工业的不断发展,一方面企业资金的需要越来越大,另一方面群众手上现金越来越多,持币待购,对市场是潜在的冲击。实行投资入股,就较好地解决了上述矛盾,既增加了企业流动资金,促进生产的发展,又使群众手中的钱变活了。建立股份公司后,全村270多户人家已有248户向股份公司投股946000多元。多数农户入股5000元以上,有11户入股超万元,最多的一户达24500元。1984年现金股票按15%左右,“享受股票”按10%进行分红。同时,实行股份制后,避免了过去集体积累与个人收入之间没有直接联系的弊端。新增积累成了增发股票的源泉,可使职工年终取得更多的红利,这样群众就有了增加集体积累的内在要求,从而更能正确处理好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利益间的关系。
再次,有利于政企分开,按客观经济规律办事。中兴村股份公司的管理体制,实行的是董事会领导下的经理负责制。董事会成员由入股最多者担任,是企业的常设最高权力机构,代表股东掌管公司的经营决策、财务管理、利润分配、人才招聘等重大事情,经理由董事会聘任,全权负责公司的各项工作。这种管理体制,使行政机构与企业脱钩,企业的一切,由股东及其代表决定拍板。
正是因为股份制具有这些(当然不限于这些)优越性,使企业增添了活力,中兴村在市场竞争激烈的情况下,仍保持了旺盛的生机,1985年产值达1620多万元,利润达248万多元,上交税金111万多元,分别比实行这改革前的1982年增长350%、199%、278%。
中兴村实行股份制这一改革,是对生产关系中最基本的、起决定作用的方面——所有制形式的变革,并取得了实行“村所有制”所无法取得的成果,代表了乡镇企业管理体制和管理办法改革的方向,因而具有普遍的借鉴意义。
四、江苏省南通市委政研室在其《海门县中兴村变革集体所有制形式的实践及理论思考》一文中所述:
变“村所有制”为“群众差额股份所有制”。实行这种股份制的好处:
1、从经济制度上真正确立了劳动群众的主人翁地位,比打破分配制度上的“大锅饭”更能调动人的积极性。2、使职工群众产生了增加集体积累的内在要求,保证了国家、集体、个人利益的稳步增长。3、理顺了集体经济内部的财产占有关系,使务农群众真正获得了作为村企业生产资料主人的地位,提高了务农积极性,稳住了农业生产,确保了产业结构的合理调整。4、使长期难以解决的政企不分管理体制问题迎刃而解。
……中兴村将原“村所有制”形式改为现在这种股份所有制形式,对政企不分体制来说,犹如釜底抽薪,刨了根底,使各“股东”——全体村民成了企业的直接主人。在这种情况下,企业自然而然地也就由这些“股东”们、而不由行政机构说了算了,政企不分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现在,中兴村企业(股份公司)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经理负责制,董事会是企业的常设最高权力机构,它由中兴村全体“股东”选举产生。经理由董事会聘任。村行政机构已与企业彻底脱钩,真正实现了政企分开。
五、《崭新的机制 强劲的活力——海门县中兴村十年实行股份合作制的调查》南通市委办公室、研究室、海门县委办公室(记者:黄鹤群 洪宝福 单定芳)
在加快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进程中,一种新型的经济制度正在中国农村迅速崛起,并以其充满活力的崭新机制,推动着农村经济的快速高效发展,这就是被称之为农村改革又一伟大创举的股份合作制。
调查文章高度阐述道:说到股份合作制,在全国实行最早的要数江苏省海门县中兴村。早在1983年,正当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中国农村如火如茶地展开之时,海门县中兴村就以敏锐的眼力,超前的魄力,探索着一项全新的改革工作——对村级经济实行股份化改造。
整整10年过去了,作为股份合作制改革之先的中兴村,已经形成了独特的经济运行机制,小小的中兴村也已成为生产填补国内空白的大口径不锈钢无缝钢管等特种钢材的股份有限公司,其规模和水平在全国同行业中位居前列。
调查文章显示:“1982年,全村劳动群众共同创造积累的集体固定资产就达350多万元,工农业总产值突破了千万元。”
“村办工业的发展,不仅壮大了中兴村的集体经济,也引发了中兴村人对公有制实现形式的深层思考。”“股份公司成立不久,他们就依靠筹集的股金和适当的贷款支持,建起了一座年产1万吨、直径超一米大口径不锈钢管的特种钢厂,其规模在全国同行业中堪称‘老大’。1987年,经济实力越滚越强的中兴村,又把目标瞄准了更有生命力的高科技项目,即填补国内空白的大口径不锈钢无缝管材,仅第一期投资就需要2000万元,而要达到理想中的年产万吨的规模,整个投资需要上亿元。这样的数字,对一般的村来说简直是不可想象。但经股份化改造后的中兴村,他们在没有国家和地方财政投资的情况下,却把这一负重如山的项目背上了,且变成了现实。股东们节衣缩食,不仅将红利,还将工资所得除去必要的生活费用外,全部投给企业,作为生产发展资金。在增大投入的同时,他们苦干、实干加巧干,立足自力更生,建筑图纸自己设计,厂房自己施工,机器自己能造的就决不外出购买,非买不可的设备则在技术人员的指导下自己安装,使一个钱变成两个钱花。这样仅用三年时间,他们便建成了按常规起码五年才能建成的工厂。仅化5000万元就办成了按常规要用上亿元才能办成的事。如今,中兴村已拥有固定资产1.8亿元,与十年前相比翻了五番多,平均每两年翻一番;股东的股金也实现了滚动增值,达到了3000多万元,比十年前增长了10倍。”股民与企业都实现了快速“双增”效。
“中兴村的村级经济,按传统的级别分,处在最低层;可是若按规模和科技含量分,则又处在高层次上。……他们建立了精干高效的管理机构。企业的决策者管理者密切注视市场行情的变化,及时正确地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拥有1500多人的特种钢厂,行管人员只有23人,从车间主任到副厂长绝大部分时间都在生产第一线,从事现场管理,同工人一起劳动,有什么问题,随时发现,随时解决。……企业所有岗位都做到满负荷运行,所有职工都做到责、权、利相结合。劳动贡献、劳动成果同劳动报酬紧紧挂钩,使全体员工产生了一种强烈的责任感、危机感,保证了公司各项决策的贯彻和落实。”
“中兴村企业的股东既是企业的资产所有者,又是企业的经营者和生产者。作为企业的‘老板’,出于对投资利益的关注,生产者要积极监督企业的经营者,而作为企业的经营者又要按企业的规章制度严格监督管理生产者。这种互为监督、互相制约的机制,使企业的管理日臻完善,活力倍增,生机勃发。”“正是股东之间这种建立在资产共同占有、利益目标一致基础上的互为监督的关系,使中兴村的企业形成了健全的民主管理制度和极强的自我约束机制,增强了企业的凝聚力,并成为推动企业发展的强大动力。”
另据《海门县志》载明:中兴“三公司”是股份制企业——
1996年《海门县志》P304页:1982年,汤家公社中兴大队“长虹”公司,在全县率先试行股份制。1984年,扩建中兴特种钢厂(后改称:南通市特种钢厂)。
2014年《海门市志》P330页:1983年,随着集体土地划分给农户承包,生产队集体所有的财产(仓库、场地、农机具等)相继退出集体统一经营舞台。P334页:1982年,汤家乡中兴村组建“飞宇股份有限公司”,时为县内首先实行股份制的企业。1996年2月,海门市委、市政府出台《关于国有、集体企业转换机制的意见及若干规定》,3月20日至8月20日全市1010个企业(包括乡镇工业企业)全面完成改制。P400页:集体所有制 1991年村办企业向私营和规模效益方向发展。1998年,村集体所有制企业全部转为私营、个体企业、股份制或中外合资企业。P487页:技术进步 中兴特种钢厂投入2亿元从俄罗斯引进安装直径450毫米冷轧机组,中国成为世界上第四个拥有该设备的国家。同时从美国引进直读式光谱分析仪,质量处于全国同行业领先地位。
工商档案、政府批复、年检报告、特钢股票等——
1、特钢公司《工业企业登记申请书》《工商企业申请变更登记表》、海计发(1992)057号《关于同意更改公司名称的批复》《海门市东方特钢有限公司章程》《企业转制方案报批表》
来源:海门市工商行政管理局、海门县计划委员会、汤家乡人民政府。
记载:1983年1月中兴村成立“海门县长虹工业供销公司”,1984年3月更名为“海门县长虹股份公司”,1985年4月更名“海门县飞宇有限公司”,1992年更名“海门县东方特钢责任有限总公司(简称:特钢公司)”,下属独立核算企业:南通市特种钢厂(简称:钢厂)。1996年8月20日,汤家乡人民政府根据市企业转制指挥部意见,评估确认特钢公司无集体资本金,原企业职工集资644万元转为职工股本金作为企业注册资金。特钢公司章程载明本公司于1982年建立股份合作制。注册股东董仁亲出资30万元,担任董事分管公司决策、规划、技术。
2、1988年度钢厂《工商企业登记事项年检报告书》、2003年度《企业法人年检报告书》、2003年1月7日海门市亚洲钢管有限公司(简称:钢管公司)、《公司设立登记申请书》、《海门市亚洲钢管有限公司验资报告书》
来源:海门市工商行政管理局、南通宏大联合会计师事务所。
记载:1987年2月海门县飞宇有限公司投资筹建中兴特种钢厂(1990年更名为南通市特种钢厂),1988年3月年检报告书显示有“江苏海门县飞宇有限公司中兴特种钢厂”签字。2003年度钢厂《企业法人年检报告书》显示,公司注册资金4147万元,全部由中兴村村民和职工出资。注册股东吴士芬(董仁亲妻子)等出资260万元。
2003年1月,中兴村12名自然人共同出资1000万元现金成立钢管公司,工商登记企业类型为有限责任公司。注册股东吴士芬出资150万元。
3、1999 年《关于村办特钢股份公司股票的分配规定》及董仁亲承包钢厂经销一部《转账支票》《南通市特钢厂历年销售归户表》《南通特钢股票》《调查谈话笔录》
来源:中共海门市汤家乡中兴村党支部、村委会及钢厂、会计樊岳生。
记载:本村特钢股份公司共计使用土地360.98亩,其中特种钢厂179.82亩,东方公司经营部29.82亩,共计折价人民币16153925元(包括1987年-1998年底前历年分配)。为向特钢股份公司投资股金现升值为48461775元,原该股金每年从公司分取红利后用于供养老年人。为考虑村民的长远利益和鼓励村民共同关心公司发展的积极性,经研究改为按在册人口分发每人股票6万元,不满18周岁每人股票3万元,由村民凭股票直接领取红利。《南通特钢股票》持有人为特钢公司及控股下属企业钢厂的股东。
董仁亲投资经营钢厂经销一部期间与钢厂结算代销钢管货款等费用支付凭证,银行账户为农业银行海门市支行汤家办事处,账号:0874006195。
钢厂《历年销售结算归户表(二)》显示董仁亲自1994年至2002年期间经营销售钢管181019968元、缴税7488126元、认购股票10986639元等明细。
2003年9月15日,特钢公司(钢厂钢印)签发董仁亲9000万元(0000165号)、吴士芬9459.4015万元(0000010号)历年持续现金投资股票。
4、会计樊岳生书证:我1987年开始担任南通市特种钢厂现金会计至2000年,此后担任总账会计至2004年年底。钢厂注册资金由农民股东投资,兴虹村村委会没有投资。董仁亲1990年投资建钢厂经销一部,其全部投资及办公楼、招待所、库房3000平方米均由董仁亲自己建造,建房用材、使用土地付603507元。我樊岳生个人投资建设的5米×25米×3间经营房屋,都是用股票来结算的。钢厂被拍卖,我经营部房屋被收交。1994年后我曾为董仁亲的经销一部代管银行账至2000年。1995、1996年董仁亲购股从经营一部汇入特种钢厂1697万元,是我樊岳生亲手汇的。
三厂镇政府拍卖股东投资的民营三企公司,董仁亲的经营一部及银行账也被没收上缴三厂镇政府。
……
特钢魂系着我毕生心血,写下了自传体回忆录并已正式出版。
这是原海门县县委书记陈惠仁为我《红尘滚滚:我唱山歌给党听》书籍作的序——《千磨万击还坚劲 任尔东西南北风》——
前些天,季真同志来电告诉我说董仁亲老书记的传记《红尘滚滚——我唱山歌给党听》即将正式出版。他说从史学角度而言,此举颇具意义并恳望我能为之作序!他还说他与董老书记说了这件事,老书记十分赞成。如此说来,从对历史负责的视角看,我难于拒绝。更况,董老书记是我十分敬重之人,并也有几十年的情谊。
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代表大会召开前夕,故乡的《南通日报》于2022年7月11日发表了《档案里的党代表|董仁亲:甘当乡村孺子牛》,叙述他是怎么样甘当乡村孺子牛,一心一意为人民的事迹,整整一个板面。报道写到2004年,72岁的董仁亲还在厂里忙着调试环形钢坯加热炉,常常从白天一直干到半夜,每次从炉子里出来,总是满身满脸的煤灰,工人们笑称他是“非洲工程师”……他说“我是一头牛,不耕田要生病”。报道到此,戛然而止了。这篇报导,深深地触动了董仁亲的内心,他情不自禁地高呼,中国共产党万岁!就这样打开了他的记忆闸门,热血沸腾,犹如过去一直在他身边的万里长江,奔流不息,不舍昼夜。《红尘滚滚——我唱山歌给党听》,就是这位九秩老人废寝忘食加班加点写就的万千柔情,展现了他从出生一直到今天的惊心动魄、跌宕起伏的传奇人生。
1953年,董仁亲走上带领农民改天换地的舞台,是在他被22户农民一致表决通过被选为合作社社长开始的。他带领社员读夜校,以毛主席的《为人民服务》《纪念白求恩》《愚公移山》为教本,既学文化,又明道理。他带领社员修江堤,防水患,兴水利,改田地。从初级社到高级社,并实行合理分配方法,杀住退社风,被县委肯定,成了海门的名人。1958年11月出席了全国青年“积极分子大会”,1960年6月出席全国“文教群英会”并获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同年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了他所著的《毛主席著作闪金光》,1969年4月出席了中共九大,1973年8月出席了中共十大,1977年8月出席了中共十一大,曾任江苏省委委员,海门县委副书记,南通地委副书记,而他的根始终在中兴村。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他深刻领会小平同志的理论,决心带领中兴农民共同富裕,于是他申请辞去了所有领导职务,一头扎进了以工辅农,工业致富,工业强国的漫漫征程。在短短的四五年内,他就办起了铜带厂、电筒厂、电熨斗厂等。
我是于1984年10月,从启东调到海门工作的。海门于公元958年建县的,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清末民初的实业家、教育家张謇就出生于海门。“襟带通常熟,风烟接太仓。潮痕江岸白,云气海门横。”这是张謇描写海门、太仓、常熟在长江两岸壮阔气慨的诗。古有先贤,今有名人。董仁亲和他的中兴村就在这长江边上。因此,我常到中兴村去学习调研,那是情理之中的事。我与董老书记面谈,常常是慢言细语的,互相交流式的。他尊我叫书记,我虽然也象中兴人习惯叫他老董那样,叫他老董,但我心里始终尊他为长者,他不仅长我十岁,而且早已闻名,资历颇深。他说起话来,从来比较平缓,很少有激昂之语,但在我看来,他一米六的偏瘦的身材里,好象有铁骨钢筋,心胸里藏有满腔激情。我在一次会议上与同事们讲:中国有深圳,海门有中兴,董仁亲是个改革的先行者,我们也应特事特办。也有人向我反映过,说中兴利润用于再生产多了。我回答说,这叫养鸡下蛋,我们不搞杀鸡取卵。并反问他,你知道中央在深圳发展中,给他们多少优惠政策和资源财力吗?
在中兴的发展中,董仁亲从不满足现状。1987年他得到了时任上海工业大学副校长,后来任上海市市长、全国政协副主席、著名冶金专家徐匡迪的支持和帮助(徐匡迪曾多次来中兴村实地指导),在历经千辛万苦之后,中兴终于成立了南通市特种钢厂,他以拓荒者的眼光怀抱世界,使钢厂逐步生产出了替代进口的大口径不锈钢管,优质产品不仅用于中国航天、石化、核电建设的需要,还出口日本、美国、欧洲多个国家。中兴村的800股东几十年的打拼,建起了“村城管都”。后来1993年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到中兴调研时,赞叹“小村办大厂,越办越兴旺”,并题词“筚路蓝缕,以启山村”。就在特种钢厂创办其间,我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写了《中兴村股份制的实践和启示》,分别发表于1986年《江苏社联通讯》11期、1987年农牧渔业部《农村合作经济经营管理》第2期、1987年农牧渔业部农村管理干部学院《农经理论研究》第3期,以及其他多种报刊。中兴的股份制,是一种激励全体村民,共同走向富裕的制度。现在的国内一些名企业,如华为、万科、海尔、国药集团、中国建材集团、京瓷等,实行与中兴相似的全员持股制,其中有的企业还上市融资了,而华为至今不上市,坚持更具有特色的全员共进的机制。对他们的做法,令人敬佩!中兴就是在这种模式激励下,成为海门的第一个亿元村。
我是于1988年底调到省级机关部门工作了,虽然省委组织部部长与我见过面,说省委常委研究让我回南通任常委、副市长,后因种种缘故未能成行,丧失与中兴接触的缘分。之后几年,常听到中兴有新的发展,很是高兴,后来信息甚少。有一次,我路过中兴去看了一下,人家告诉我老董已到海南三亚去了。难道他去颐养天年?我想他不是这样的人!后来才逐步知道其原因,现在看了他写的传记才完全明白了。他真正出走的原因,传记中写得十分明白:在2005年1月25日,由10多名持枪警察维持秩序之下,被拍买了东方特钢、南通特钢和亚洲钢管三个公司。我在传记中还看到了,董老书记为中兴股民走了18年的维权路。当我看到董老书记在尾声写到他“日夜不休的加班写书”“以作存照”,不禁心酸,这部传记是这位九十老人从心里流淌出来的热血呀!
这部传记,有倒叙、顺叙、插叙,文字上有议论、抒情、说事,看上去好象有点“乱”,但仔细一想,从题记,前言一直到尾声,书中始终贯穿着董仁亲的无“我”精神。何谓无“我”?无“我”,即公而忘私、大公无私也。董仁亲,敢于直面人生,红的、黑的、白的、灰的、五彩缤纷,他看世界一目了然。他的传记展示的是一个真真切切而五颜六色的世界,一段红红火火而波澜壮阔的历史,他的传记呈现的是新中国史上一个草根人物筚路蓝缕,艰苦卓绝的奋斗史,一部传奇人物有血有肉、淋漓尽致的人生诗篇!这部传记很有历史价值和意义。
30多年过去了!董老书记与中兴钢厂经历了岁月沧桑的磨炼与变故。目前,中兴钢厂的股权纷争仍在司法程序中,对此我不持任何观点,有待国家审判机关的裁决。然而,我对于董老书记的为人品格我是非常敬佩的!第一,是他对党的赤胆忠心。董仁亲从上个世纪五十年代起一直到现在,心中有党,实践忠党,到了九十岁的老人,还沤心沥血地“我要唱支山歌给党听”,子规啼血,春蚕到死。第二,是他对人民鞠躬尽瘁。他从互助组、合作社到中兴股份制企业,心里总是想到人民共富,不忘共产党人的初心,他至今还为大家奔走。第三,是他公而忘私,克己奉公。他心中无“我”,因此也无所畏惧,一往无前,生命不止,为公不息。现在,中兴村虽然看不到董仁亲的身影,他离开了自己耗尽心血的这块热土而成为赴琼的江海游子,但中心钢厂那一片片巍巍厂房还在,特钢的冶炼炉还在,铸造大口径钢管的车间还在生产!这是特别值得庆幸的。这些物质不管现在姓什么,它们还是董仁亲和中兴股民铸就的丰碑!清代扬州八怪之一的李万赝在《苍松怪石图题诗》中,有这么几句:“天地本无心,万物贵其真。直干壮川岳,秀色无等伦。饱历冰与霜,千年方未已。”董老书记就是此诗描写的苍松!
从历史的角度看,董老书记的传记是研究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史、改革开放史的好材料,经验教训并存。当今世界,帝国主义腐而不朽,吃人的牙齿仍很锋利,社会主义强而不大,更况有种种形式的态势。就我们中国而言,滋生腐败的土壤难以铲除。这样的社会形态,可能会持续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世界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尚等时日,象任正非、董仁亲这样的人物,社会上还是偏少的,正象古代如范仲淹、海瑞那样的人物不多,就是现在,有点声望的陈行甲式的人物,也只好辞官去干社会公益事业去了。呜呼!要为民干些好事,也是相当难的。
言已尽,意未尽。董老书记自幼喜欢诗词歌赋,在传记中诗词不少,还记下了当年他与胡奠南老书记合作的《夕阳曲》的故事。我爱读诗词,但很少写,我在读过的诗中选两首送给董老书记。一首是同为扬州八怪的郑板桥诗《竹石》:“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干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后两句已作本序的标题。还一首是明代于谦的《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董老书记就是郑板桥写的“竹”,就是于谦颂的“石灰”。向董老书记致以崇高的敬礼!
是为序。
癸卯之初秋 于南京碧瑰园
中兴村原属于海门县汤家乡,后于2001年并入了本县三厂镇兴虹村。但人们习惯上叫钢厂仍叫“中兴钢厂”。时至2004年,股份公司的总资产约超20亿元。
回首九旬风雨路,人生百态入画图。然而,股份钢厂的命运就断截在2004年……

分享到: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